谁能说说楷书为什么是书法的基础?是哪些原因支持了这个道理
从书法发展史角度看,先是甲骨文、金文、小篆,此后秦隶,汉简帛书之章草、八分,至汉末隶书大成,再次就是行草书,最后是楷书——自三国至唐大成。如何临学,以那个书体为基础,如果是大人,可以从自己喜欢的开始。
谢谢三千里马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凡懂书法和了解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的人,都不会说楷书是书法的基础。凡不懂书法和不了解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的人,就是说楷书是书法的基础。

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支持了楷书是书法的基础呢?主要原因是无知和片面。东汉张芝发明创造草书时,楷书尚未问世呢!难道说草书的基础也是楷书?
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是史料上记载的,也是有据可查的。那么,楷书是书法的基础史料上有记载吗?有据可查吗?回答是:没有!这种说法,是出自民间少数人之口,真正的书法家是不会说出让世人笑掉大牙的话的!
学书法,喜欢楷书就学楷书,喜欢其它书体就学其它书体,只要有兴趣,就能学好学出名堂。
隶书,才是草书、楷书和行书的基础!而篆书又是隶书的基础。为此,建议初学书法者,应以汉隶入门为好,因为汉隶在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学书法,从汉隶入手,是最科学的,把汉隶学好了,再学楷书和行书,不但进入状态快,而且进步也快。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朋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楷书并不是书法的基础。无论是回溯书法历史发展脉络,还是基于书法的艺术现实,都无法证明楷书就是书法的基础,更不是百体之宗、万法之王。
但楷书是基础的观念,在很多书法朋友的意识认知中确实根深蒂固。事所毕至,理有固然,楷书究竟是不是书法的基础是学术问题,实质并非有何等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楷书,如何厘清楷书与其他书体之间的关系,以更好的研究书法、赓续书法,科学推动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
抱庸有三点愚见,仅供参考。
第一,把楷书作为练习书法的起点是科学的。结构明朗清晰,易于识读解析,再加上唐楷法度的严谨丰润,便于教授学习,打磨基本功。因此,由楷入门的确是有着明显优势的。
第二,把楷书作为诸书体研学的基础参照是靠谱的。由篆而隶再到楷,由楷到行再到草,楷书在历史发展格局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各书体纷纭多样,而笔法结构始终是书法的根和魂,在解构分析每一种书法时,自然而然会聚焦落点于楷。事实证名,有扎实的楷书功底为基础,研学其他书体时上手会也会更快一些。
第三,把楷书水平作为衡量书法家书法造诣的标准是荒诞的。书法人进行艺术创作,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真书基础,楷书至少要过得去。但凡论书只认其楷的观点肯定的错误的,书业有专功,行行出状元,楷书水平的高度,并不等同于行书草书水平的高度。欧阳诣楷书精湛,难道就一定会比张旭的草书水平更高明吗?谬之大矣。
抱庸闲谈。
谢千里马邀请!
这种说法明显经不起推敲。
首先,书法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更准确一点说,包含了各种法度相对完备的书写形态。纵向的有几千年来的书法发展演变史,横向的有篆隶楷行草及不同书家万千之书写风格。而楷书仅仅是众多书体中的一份子。
与其说楷书是书法的基础,还不如说是正书,即需要一筆一划写出来,因为这可能解释东汉张芝为何在楷书形成之前就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草圣,即便没有楷书作基础,张芝至少能写篆书或隶书,只不过没有传世不为世人所知罢了,就像唐时怀素,亦少见楷书传世,最大可能是,因为草体为其尤为擅长,而篆隶楷为其它高手所隐罢了。
一上来就写草书这不符合自然规律,即便是交替进行,也需正书在前,行草在后。
如果勉强这样说,只能解释为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而矣,因为篆隶变包括魏碑变得相对小众。
从学习进程来看,楷书是书法的基础是有一些道理的,俗语说:“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没有先学会站,怎么能走好和奔好呢?所以,先练习楷书,打好基础,这并没有什么错,楷书工整,笔划比较规范,点画清楚,结构对称明晰,学起来较容易,这就像是在打书法艺术的“地基”,把楷书作基础,学好了,再去学篆书、隶书、魏碑,而后再学行书、草书等,“立”好了,行才能好,飞起来才有样子。
是这样的道理吗?很多人是这样看的,但是,也有不同意见,这主要是从书法的演变来说的。
书法史表明,楷书起源于三国而兴盛于唐代,这即是说,楷书在唐代才开始盛行,据说,是三国钟繇创造了楷书,而当时并非楷书已经流行,当时很多人用的还是隶书;更重要的是,三国以前根本就没有楷书的概念,多数是篆书或隶书,钟繇(151年-230年 )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家、政治家,而王羲之(303—361年)是东晋时的书法家,现在大家把王羲之称为是书圣,而书圣最受推崇的是行书,就是说,三国之前没有楷书,东晋时的行书最受后人推崇,而楷书在唐才流行,为什么要把该书当成基础呢?没有经过楷书流行阶段的东晋,却出现了中国最伟大的书法家,那么,练楷书有意义吗?
其实,楷书在唐流行之后,后来也不那么流行了,“宋人无真楷”,书法史是这么说的,“宋四家”中除了主持修建泉州洛阳桥的蔡襄的书法接近于真楷外,其余三位皆为行楷或者行书,楷书在宋并不吃香。真正让楷书吃香的是从明代开始的,科举制度官方认定的书体为“台阁体”,参加科考写文章须用楷书,因此,写好楷书才有中举的可能,受此影响,文人士大夫都善楷书,如文征明、黄道周、董其昌等,楷书都写得很棒。到了清代,科举仍继续,而“馆阁体”出现了,更加规范了楷书,读书人想要当官就必须要写好楷书,写好楷书才能当官,而这一看好楷书,或楷书吃香的观念一直延续到晚清乃至民国,现代,也还有不少认为楷书是基础。
所以,从学习方便,打基础比较容易,对于规整学习书法有益的角度看,楷书是基础,但是,不一定成书法家的就一定是从写楷书开始的,现在有一种学习书法的主张,笔者也非常赞同,那就是根据书法发展史顺序来联系书法,这便是从彩陶符号、殷墟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铭文、“石鼓文”……,顺着学下来,这种建议,你赞同吗?
书法为何能让人“延年益寿”
写书法对于治疗神经衰弱、精神萎靡、腰痛背酸,甚至动脉硬化等一系列慢性病来说,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那么书法可以治病的原因在哪里呢?
原因就在:写字本身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它可以从书法艺术中吸取“营养价值”很高的精神食粮,来陶冶人们的性情,排除心中不利于健康、助长毛病发展的忧虑和烦恼;另外,也是更主要的则是,写字要求“凝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正,临池志怡”,必须集中精神,心正气和,宠辱皆忘,灵活自若地运动手、腕、肘、臂,调动全身的气和力,通过笔端,有机地输送到字的点、横、竖、撇、捺和字里行间去,即所谓“以通身之力而送之”。这样,就会很自然地通融全身的血气,使体内的各部分机能得到柔和而不是生硬的调整;使大脑神经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得到平衡,使手臂甚至腰部的肌肉得到活动和锻炼,痛位的部分神经由此而恢复正常。从而,有力地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旺盛。疾病也由此而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消除了。为人们所一致公认的书法家的寿命比一般人长的原因就在这里。
古人云:“书画者多长寿”。自古至今,勤于书画而获长寿的人,可谓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