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的古义今义
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 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尽忠确实是做人的根本。
悲守穷庐的穷意思
穷:破旧。
穷读音:qióng。

穷,汉语常用字,读作qióng或者gōng,最早见于甲骨文,造字本义为身居洞穴,身体被迫弯屈、不自由,后引申为物质上困顿的、不得志的、贫困的,又引申为追究、终结、尽、完等。
康熙字典【午集下】【穴字部】《韵会·小补》:说文本作竆。从穴躳声。隷作穷。又《集韵》:居雄切,音弓。恭貌。本作匔。或从穴作穷。
悲守穷庐的意思是: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
出处:出自东汉诸葛亮的《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释义: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庐就是草房、草屋.
穷是寒酸、破旧的意思
悲守穷庐的意思是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的意思是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又怎么来得及呢?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修身的今义和古义
修身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iū shēn,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
中文名
修身
外文名
cultivate one's moral character
拼音
xiū shēn
作品出处
《礼记·大学》
注音
ㄒㄧㄨ ㄕㄣ
出处
詹瀛生《题载敬堂》楹联:“载福绥仁惟造福;敬身有道在修身。”
唐元稹《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
鲁迅《南腔北调集·真假堂吉诃德》:“意思其实很明白,是要小百姓埋头治心,多读修身教科书。” 参阅《礼记·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