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立德对应什么
修身立德对应的是指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
立德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
上联,扬最美家风,修身立德为典范,

下联,育至高品质,济世经邦树楷模。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
你是如何理解“游于艺,依于仁,居于德,志于道”的
楼主好!一般把《论语》这四句话作为孔子亲自示范世人的“修身四事”,含义丰富,有多种解读法。简析如下,供参考。
【1,四句的字面意思】
“志于道”是发愿以“天地的无上自然性”为师,也可解为发愿以“圣贤之教”为师。“据于德”是反省自心,断绝邪思,纯粹为公,普惠世间,永不改变这个恒善理想。“依于仁”是用平等爱心面对一切人,无争、无求、无得、无利,和合同在,永不分离。“游于艺”是提高自我的修养水平,以圣道理念教化社会,同喜、同享、同生,亲如一家,远离低级的欲望状态,常在高级的安乐状态。
【2,四句的侧重点】
“志于道”是发愿(起点),“据于德”是修身(正己),“依于仁”是济世(正人),“游于艺”是同乐(终点的大同)。可见,四句话对应的儒家成圣模式为:“志于道”是格物和致知,“据于德”是修身,“依于仁”是齐家和治国,“游于艺”是平天下。
【3,四句含义背后的红线】
贯穿四句的主线就是“心无我、行无欲、思无邪”,为何这样理解?“道”无对立,不分你我,所以“志于道”就是在“无我”上发愿。“德”无私欲,永远利他,所以“据于德”就是在普惠一切人中修身。因无我、无欲,也就无利、无得,进而无争、无敌,自然与一切人和平,所以“依于仁”就无求自得,以天地为家,以万民为亲。把自己证悟的圣理推广至全社会,人人都与自己一样,就“心同、愿同、行同”,最终家庭、社会、国家就“大同”,人间变乐土。
【4,四句的前提】
就是“反省”,省心则智,省过则正,省罪则悔,省身则仁,省行则爱,省私则公,省道则恒,省圣则明,省理则慧。反之,人若离开反思能力,四句皆空,没有实义。
【5,四句的益世性】
要想正确领悟四句的奥妙,必须先“知苦、知因果、知命运规律”,否则看不懂孔子四句话的超时空性。(1)人生常在苦中熬,无人幸免。看不到自己的苦,就发不起深信四句的源动力。(2)人的追求十之八九都不能实现,说明背后有看不见的力量,在违心而控。儒家说“人性决定吉凶”,道家说“道性决定吉凶”,佛家说“佛性决定吉凶”,都是相通的意思。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因果决定吉凶。(3)人的命运分“定命和变命”的两种形态,背后都有神秘力量左右沉浮。人奉行圣教,就能“改定命,改旧因果为变命”,得到暗助,命运趋福;人违背圣教,命运趋祸。所以,孔子这四句是大智慧、大教育、大宝藏,人只要眼拙愚痴,都看不懂深意。
话题很大,不再赘述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