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违背常识”的知识
有哪些“违背常识”的知识呢?今天就来简单说几个。
第一,喝酒上脸不代表这个人很能喝酒。
有些人喝酒后容易上脸主要是是因为酒精在人体内产生代谢物乙醛,它在人体内积累后会导致血管扩张,然后就表现为脸红涨了。而乙醛又是明显的致癌物,如果在我们体内没有乙醛脱氢酶基因或者此基因有缺陷的话,乙醛是很难被分解的。所以并不是说喝酒上脸的人酒量就好,相反这类人是不适合饮酒的,以后还是且饮且珍惜吧!

第二,聋哑人所用的手语也是分各地的方言的,并不是全世界所通用的。比如在中国,大部分手语都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的,如果与外国人交流,就不起作用了。
第三,计算机上按qwertyu等英文字母排列,并不是为了提高人打字的速度,而是为了降低人打字速度而设计的。早期的计算机内部运转较慢,如果打字速度过快的话,就极容易造成计算机的卡壳所以就设计了键盘上我们所看到的那种英文字母排序。
第四,我们平常所吃的感冒药并不能治疗流行感冒,它只有减轻感冒的作用,而我们人体得了感冒主要是靠体内的免疫系统起作用来杀死引起感冒症状的病毒细菌的,所以说有些人得了感冒不吃感冒药💊,多喝热水在一个星期左右身体就可以痊愈了,据专家研究,一般人的感冒周期为一星期左右,如果超过一星期感冒还没好,就需要赶紧就医了。
第五,普通人一般每晚都会做梦的,所以每天晚上都会做梦的人也不用担心,如果能够保证自己的睡眠质量,这都是正常现象。对于压力较大的人来说更容易做梦,并且做的梦还比较多。如果做梦影响到了自己的睡眠的话,还是看医生较好。
第六,防晒霜只有防晒伤的作用,并没有防止晒黑的功效,所以建议小姐妹们出门尽量采取物理防晒法,戴个帽子,墨子,口罩,打个伞更有效。
好啦,关于“违背常识”的知识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今天就先介绍到这里吧。你们还知道哪些“违背常识”的知识?
九十年代初,那时候不象现在网络发达,除了看黑白电视再就文化生活很单一。
A君订购了好几种杂志刊物,其中有一份《甘肃农民报》。一份报刊,读尽天下大事,其乐无穷。是农报,自然少不了种值类的广告信息。报上刊登种植西洋参能发家致富,说的只要种值任何地方都能收获。根据报介,A君和村上几位朋友合资订购了一份供种拭种,谁也没搞出个名堂,后来发现西洋参甘肃地区不宜生长,又见报刊编辑权威语言:只要手续齐全,报刊刊登广告信息。
违背常识的事尽量不要发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凡事多动动脑子,再华丽的语言也要有所识别。
偶来科普一个超级强大的。
关于生宝宝的问题,我们的常识里动物都是由发情期的,不像人类这种随时随地都能躁动起来。
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兔子。
兔子是非常“好色”的一种动物,人类虽然全年都是发情期,但是毕竟有大姨妈或者大姨妈前后的几天时间,是不能怀孕的。
但兔子就不一样了。它没有大姨妈,而是女兔子认为是时候来一发了,那它就会排卵生兔宝宝。
萌萌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好色的心。
公兔子就更是不得了,人只会对自己喜欢的对象,才会产生弄一个的冲动,但公兔子很是无敌,即便是人类美女,也能让公兔子想歪歪,也就是说,公兔子简直就是滥情到无以复加。
更牛的还在后面。人类怀孕之后,在发生那种事,是不会再次怀孕的,但是兔子就不一样了,一只母兔在怀孕之后,还可以继续受孕。
而且,当母兔在怀孕后,感觉身体有恙,或者自然环境不适合自己产仔,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它可以将兔子里的宝宝消化掉,就问你服不服?
还有,是动物都性成熟的时候,但是兔子却不一样,它几乎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具备了怀孕的能力。
最牛的还在后面,当找不到好色的公兔子时,母兔甚至可以幻想怀孕,并实现孤雌繁殖。对此,我们的老祖宗早有“望月而孕”的浪漫化记述,《春渚纪闻》里这样写道:“东坡先生云中秋月明,则是秋必多兔,野人或言兔无雄者,望月而孕……”足见其繁殖能力强大。”
所以,兔子在西方世界被视为好色的代表性动物,说到这,你也明白了,为什么花花公子的LOGO是一只兔子?
所以,兔子侵占澳大利亚大陆,吃都吃不完。
但,就是这么牛叉的兔子,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被吃灭绝了。
好玩又有趣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本姑娘!
一:废弃的玻璃瓶温室
二:
蛛丝的强度可不是吹出来的
三:
倒下的树在湖中形成了一个小岛
四:
倔强的向日葵
五:
在湖底盛开的花朵
五:被大树吞噬的自行车
六:
被地震扭曲的铁轨
七:
壮观的牵牛花云
八:一棵树倒下长出了四颗树
九:海洋底下形成了瀑布
十:绿色森林中出现了隧道十一:
被蜘蛛网包裹的花朵
十二:
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燃烧坑,46年不灭,后又被称为"地狱之门"
希望能够喜欢!
常识和反>知识/strong>
在科学研究中,对于研究对象一般都要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这是从牛顿开始就留下来的规矩。
这里我们要降到“违背常识”的知识,那我们就需要先把“常识”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我大概查了一下,对于“常识”的定义其实有多种多样。我也相信,如果我们现在拿一下知识去问不同的人,他们界定的“常识”也是不一样的。
常识是指普通的知识,具体是指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这当中包括:生存技能,基本劳作的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上社会科学的知识等。
因此,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这么认为,那些我觉得很反直觉的事情,都应该属于反常识的,比如:高阶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都属于这类。因此,这个范围其实特别大的,毕竟绝大多数的人所掌握的知识其实还处在文艺复兴之前的知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物理学相关领域比较反常识的知识。
不确定性
曾有科学家总结20世界的科学发展,他认为,20世纪的科学其实是“不确性”的科学。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在20世纪之前,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方程展现出了极其可怕的威力。具体来说就是,你用牛顿力学就可以解释肉眼可见的绝大多数的物理学现象,而且不仅仅是解释,还可以拿来做预测。就拿海王星来说,这颗行星并不是科学家直接观测得到的,事实上,科学家是利用纸和笔预测了它的位置,然后让天文学家拿望远镜准确地去找到它。
而麦克斯韦方程则是可以解决绝大数电磁学领域的问题,同样的,这个理论也可以预言,麦克斯韦就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后来赫兹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在20世纪前,科学家秉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存在绝对客观的真理,它可以解释宇宙中所有的物理学>征象/strong>。后人,也被这个叫做决定论。其实,现代人依旧有非常多的人秉持的这个观念。
但是到了20世纪,科学家们就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头了。之前牛顿力学其实都是在宏观低速的世界里。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也在发展,科学家可以观测到微观世界和大尺度上的物理学现象了。
而在微观世界中,很多现象都超乎了科学家的认知。后来,基于这些物理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了量子力学理论。这个理论也是物理学史仅有的始终伴随着争吵的科学理论。这是因为这个理论预示着另外一种观念:不确定性。这个观念其实是和决定论是针锋相对的。那具体是咋回事呢?
上帝到底掷不掷骰子?
海森堡在研究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形式时,基于这种奇葩的物理学现象,他就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具体来说是这样的,他发现,电子的位置信息和动量信息是没有办法直接被同时测量到的。如果你测准了位置信息,那你就测不准动量信息,如果你测准的动量信息,你就测不准位置信息。
这其实是因为我们的观测自身就会影响到电子的信息。如果我们再来看原子核外的电子,其实电子的分布是很奇怪的,它并不是有固定轨道的,“固定轨道”其实是经典物理学的观念,但跟实验根本没有办法拟合。
电子实际上是呈现电子云的形式,是一种概率的体现。意思是说,电子在某一刻具体在哪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只知道它在某个概率是多少。也就是说,电子实际上是同时存在于这些位置的,又同时不在这些位置。到底在不在,完全取决于你的观测。我们也管这个叫做:叠加态。
物理学家薛定谔原本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但是它对这个理论是没办法接受的,他觉得他诡异了。后来,他就提出薛定谔的猫来刁难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科学家们。在薛定谔的猫中,猫就处于又活有死的状态,这其实就和电子的诡异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薛定谔的猫其实存在着很多问题,这里就不过多探讨了。
不仅薛定谔,爱因斯坦也曾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但是他也觉得这个叠加态太诡异了。于是,爱因斯坦也占到了量子力学的反面,一直和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波尔进行论战。
在一次大会上,他就说到:上帝不掷骰子。其实讽刺的就是叠加态。而波尔则反击到:爱因斯坦,不要指挥上帝该如何做。
很多人其实都无法理解所谓的叠加态。我们来举一个并不算恰当的例子,帮助你理解,假设你是一个微观粒子,那在某一个时刻,其实你都不知道你自己会在哪,你好像会出现在所有的位置,又好像不在所有的位置,总之,你自己都是迷糊的,更不要说下一秒你会出现在哪了。这和我们的宏观世界的“确定性”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如今的实验告诉我们,实验的结果更偏向于“叠加态”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量子力学可以成为主流科学理论的原因。也就是说,自然界是存在这各种“不确定性”的现象,而我们对此无能为力,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真理。